您当前位置:国际教育学院 > 留学动态 > 正文
当我被所有人放弃时,留学救了我...
2019-09-02 08:44:15   来源:   点击:    编辑:sunying

成绩倒数、顶撞老师,因为厌学从而弃学到最后退学……这样的孩子在大多数人眼里可能都是不折不扣的“问题学生”。  

曾经在国内读书时厌学的陈文煜(化名),在退学后发现了自己对航天飞行的浓厚兴趣,决定赴美留学。这个选择在亲戚和朋友眼里,不外乎就是陈文煜家底还不错,在国内混不下去了,所以去美国“苟延残喘”,混个学位。

 

没想到,留学以后,大家眼中的那个“差生”陈文煜竟多次主动向母亲表露自己对学习的热情:
 
“妈妈,我来对了,我选对了专业,现在有使不完的劲,感觉不到累,而且你知道吗?我的演讲能力在同学中算是很出色的!”
几年后,在毕业典礼上,陈文煜由于成绩优异被评为“荣誉毕业生”,亲手将奖章挂在了母亲的胸前。同时,凭借出色的表现,他成为了北达科他州大学飞行学院250名飞行教员中,唯一一名中国籍教员。
 
乍看起来,这似乎是“南橘北枳”的故事翻版,留学是在人生经历中“点石成金”的那一步,但换个角度看,在留学这条路上跌倒的人,同样不少:
 
SAT2230分(满分2400分)、托福107分(满分120分),李延申请留学时的标化成绩足以被称为学霸。
 
但在入读美国名校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后,由于不适应美国大学里自发式的教育环境,李延不得不退学,转入当地社区学校就读。
 
而北京曾经的理科高考状元李泰伯更是直接被挡在美国高校的大门外,申请11所美国名校竟全部被拒绝。

普遍认知里的学渣在美国的学习中打了场漂亮的翻身仗,而备受赞誉的学霸却遭遇申请滑铁卢;
 
中国定义下的“学霸”到了美国就不灵了吗?
 
当然不是。很多在国内非常优秀的孩子到了美国之后依然优秀,甚至成为了社会上的佼佼者。
 
那么问题出在哪里呢?
问题在于,学霸与否,并不是衡量留学经历的唯一标准。
 
取得考试中的高分并不是美国教育体系中判断是否是“人才”的绝对标准,“考高分,进名校“也只是千万种人生路径中的一条而已。
 
关键在于,如何在留学这条路上真正获得成长,练就更好的自我?

练习思维转换:
学会讨论,学会表达

到了美国求学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讨论和发言。
 
在中国教育体系中,知识的记忆被放在至高位置。中国学生需要记忆大量的教学内容。但在美国的教育体系中,讨论这件事则从基础教育一直贯穿至高等教育。

    

如何在辩论中收获知识、得出真理,这对初来美国的中国学生是个严峻的挑战 。
 
“在之前备考SAT和托福的时间里,我的学习方式和准备高考的同学没有什么区别,都是以刷题和背诵为主。到了美国之后,每次课堂讨论,出于惯性,我都不想说话,更不想回答老师问题,总觉得还是安静听老师念PPT最舒服。”在纽约某大学念视觉传达专业研究生的陈同学说道。
 
殊不知,课堂上的沉默,使得很多来自中国的“好学生”与好成绩失之交臂。
 
原因在于,美国大学里几乎所有课程的成绩评判标准中都有课堂参与度这一项,而这一评判标准在总分中的占比从10%到25%不等,也就是说如果一位学生完全不参与讨论和发言,TA就和拿A(需拿到总分中的93%以上)无缘了。

    

在国外的课堂上,强调的不仅仅是被动的输入知识,因为同样的知识在不同的大脑里有不一样的“化学反应”,更是强调如何将知识输入转化成输出。

建立时间管理:
学会规划、学会设立优先级

Yehong Zhu是一位来自哈佛大学大三的学生,对于时间管理,他有独特的方法。
 
“关于每日计划,我没有输进谷歌日历,而是使用纸质日历。我在纸上划分成六个区域,每天占一个区域,这样每天要做的事情就可以对应的区域,这就是我的周计划了。
 
先在本子上写下自己的计划,完成一件就叉掉一件,这个过程赋予我一种奇怪的满足感。我也能真切感受到每天在校园内度过的时光。”
 
不同于国内从早到晚被课表填满的中学生活,在美国留学期间,学生有大把的自由时间和私人空间。课表从满满当当到一天只有一节课,住宿从多人寝室到一人一间卧室。

    

留学生活看起来让生活变得更自由了,但此时也正是考验留学生时间管理能力的时候。
 
MIT的大三学生David Ko认为课业的复习和预习十分重要,“每次上课前我都会预习,我会把自己带入到老师的角度上想,如果我是老师我会怎么讲解这一堂课;下课后,我会再想一下我现在会怎么讲解这一堂课,这个过程非常有意思,而且对于知识巩固很有帮助。”
 
想规划好时间,首先要确立好做事的优先级。
 
可以说,留学生个人成长的主园地不是在课堂上,而是在课下。
 
时间规划不仅仅是对自己学习时间的规划,更是平衡课堂时间与课外活动、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计划。
 
在荷兰的大三留学生ElenaLin_青青是 B站上的自我成长管理博主。她在视频中一直强调留学生时间规划的重要性,她每个月都会给当月制作手帐,将每个月的时间按照课业学习、社交、自我成长等不同模块进行划分。
同时她严苛设立自己的日目标、周目标以及月目标,对于每个计划也按照预估时间、实际时间和最终进展来检测自己的进度。

 发展多元价值观:

学会听从内心、尊重他人选择

最近,浙江大学硕士毕业生的张韫喆重新参加高考的新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张韫喆于2011年参加高考时,在家人的建议下,没有选择自己喜欢的学科医学,而是选择了化学。
 
但内心的医学梦却让他选择在26岁时再次参加高考,最终被山东中医药大学录取,如愿以偿重启了自己的学医路。

    

不少人对张韫喆的选择不理解,认为这样的决定等于让之前的努力全部被白费。
 
毕竟在老一辈人的心目里,没有什么比“稳定”二字更加重要,人生就应该一步步的按部就班,从升学、找工作、升职、生娃、养子女一路到底。
 
实际上,张韫喆相比起大部分中国孩子来说,已足够幸运。因为他“能够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喜欢做什么,并愿意为之付出努力”。而很多人,或许忙碌了一辈子,都不见得能知道自己到底喜欢做什么,应该怎样去付诸行动。
 
在美国大学里,很多留学生学到的一个道理就是“Do not judge (不要去评判他人)”。人生没有具体的标尺,每个人都拥有选择的宽度和广度,都值得被尊重。
 
来自南加州大学的张小桓分享了她的一个故事:“我在硅谷工作,有一天下班和男朋友一起去逛家居店,遇到了一个快60岁的收银员,寒暄中她告诉我们,她在上周成功拿到了心理学硕士学位,这个学位她读了快5年。下一步,她要尝试去做一个社区的心理咨询师,完成自己的梦想。”
 
世界很大,人生的选择不是一条直线,留学赋予了学生们更多可能性,千万不要故步自封停止尝试,放弃了解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宝贵机会。
 
从辍学到美国优秀毕业生,乍看起来,留学似乎是“点石成金”的重要一步,实则不然。
 
在逆袭的故事背后,我们还应该看到:
 
 
为了弥补自己的语言差距,初来美国的整整一年里,陈文煜都与英文单词、各种数学题和语法题为伍,最终成功取得了美国高中文凭,抹平了曾经辍学的历史;
 
而在脱离学校的五年里,他也并没无所事事、随波逐流,而是不断钻研自己的爱好——飞行,最终也确实把这项兴趣发展成了自己的事业。
 
“这几年,一帆风顺也好,坎坷不平也罢,在自己的路上,我每一步都走得很精彩,每一步都独一无二......”
 
将困难不再视为阻碍,而是看作一个让自己进步的机会。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的著作《心流:最优心理学》中提出在生活中幸福感极强的人,往往具有在困顿中体验快乐,将悲惨的客观条件转换成积极主观体验的能力。
 
当你觉得累时,是因为在走上坡路。 

去美国留学并不是改变命运的手段。它只是一种走向未来的另外一种路径。在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

学会讨论,学会表达,成为一个不仅只会输入知识的人。
学会规划,学会设立优先级,成为一个会自我管理的人。
学会听从内心的声音、学会尊重他人的选择,成为一个有着开放心态的人。
 
真正能让我们成长的,是在面对新环境时,通过不断的自我成长与管理, 成为一个独立自主、能主动学习与思考的人。

上一篇:如何选择去哪个国家留学?
下一篇:在美国留学怎样才能成为学霸!
合肥财经职业学院-国际教育学院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