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观问题初探
我们有些老师业务基础不错、对教学也很努力,但上课效果却并不好。为什么?很可能是教学观出了问题。教学观是教学管理中的根本问题。倡导广大教师树立训练式上课观并在教学中努力践行这一理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治本之策。
若要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教学方面的问题。教学方面所涉及的问题很多,例如:课程设置、教材选择、教学方法、实训实习、考试考查,等等。我认为,在所有这些问题中“教学观”或者说“上课观”问题是最为关键、最根本性的问题。因为,如果“上课观”问题解决好了,其他方面即使有点问题在教学中是可以得到弥补的,从而对教学质量影响不会太大;而如果上课观问题没有解决好,其他方面再好,教学质量也不可能提高。
下面,我想就树立正确的上课观问题谈两点粗浅体会,希望能得到领导和老师们的指正。
一、两种截然不同的上课观
所谓上课观,就是对上课这一教学活动的系统看法。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上课观。
一种是:上课就等于讲课,讲课就是教师从上课的第1分钟讲到最后1分钟,期间可能也有点提问与互动,但教师的持续不断的讲授是压倒性的活动。教师不停地讲,学生被动地听,至于学生是不是在听、听进了多少、有多少人听懂了、即使听懂了能记住吗、就算记住了以后还会不会忘记、就算没忘记这些对学生将来的职业生涯有价值吗、除了传授知识以外还有没有某些更重要的东西值得我们去努力争取呢……等等。持这种上课观者对这些问题基本上是不关心的,他们追求的目标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计划完成他们所理解的教学任务以及学生最后能通过从普通教育中搬过来的、模仿应试教育那一套的考试。实行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好结果可能是:学生增长了一些知识,锻炼了记忆能力。这是灌输式教学方式,集中体现了灌输式上课观。
与灌输式上课观截然相反的另一种上课观可称之为训练式上课观。这种上课观认为:上课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师是这一教学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在课堂上,教师虽然也要讲解、也会传授知识,但他更重要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和学生的教练员,想办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教学情景中,注意利用一切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训练,或者训练他们的技能、或者训练他们的思维、启发他们对人间公义的思考等等。显然,这种教学方式追求的教学目标和结果是:在学生知识增加的同时,能力得到提升,思维得到训练、智力得到开发。将来某一天,他们学的这些东西或许都忘了,但他们的专业能力、科学的思维方式、人文精神还在,而这些正是他们职业生涯所需要的宝贵的底子
人是观念的奴隶。转变上课观念、树立训练式上课观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倡导广大教师树立训练式上课观并在教学中努力践行这一理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治本之策。
二、践行训练式上课观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
(一)首先要厘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践行训练式上课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或者说作用应该是:“激发”、引导”训练”
激发”:教师的真正本领,不在于他是否会传授知识,而在于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之兴趣盎然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引用《讲课的技巧》材料)
引导”教师在课堂上离不开“讲授”,但这种讲授不应是唱“独角戏”式的满堂灌,他主要应扮演教学活动的组织者、类似“节目主持人” 的角色穿针引线,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引导到特定的学习情景中来。
训练”高职院校的教师不仅是“讲师”,还应该是“技师”和“培训师”(这才符合“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切实实施训练学生的目标,使他们掌握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技能。
(我有一个观念:一个教师上讲台讲课与他去作学术报告是大不同的:作学术报告是要展示自己的学术成果和学术风彩,从某种意义上说,目标是“自我”;而在课堂上他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其目标指向不应是“自我”而应该是学生。所以有人说:教师在课堂上要控制自己的表现欲,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更多的表现机会以及思考的时间。)
(二)备课是践行训练式上课观的重要环节
我同大家一样,有一个深切的体会,那就是:要想把课上好,就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可以说“台上一刻钟,台下半天功!”那么,备课主要“备”什么呢?我认为,应该主要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1、确定课程性质
不同的课程以及同一门课程的不同章节,其课程性质(或者说课程类型)是不同的:
有的偏重知识传播;有的偏重技能介绍;有的偏重理论阐释等。
例如,《经济学基础》就是偏重理论阐释的课程,而《国际贸易实务》则是偏重技能介绍和知识传播的课程(当然,这种划分具有相对性)。
备课的第一步就是要确定所授课程是属何种性质的课,然后再根据课程性质来决定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以及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2、明确教学目标
做事总有目的,上课也一样。我这两节课,要让学生懂得什么、掌握什么、训练什么等,即达到什么教学目标,心中一定要有数。而且不仅自己心中有数,还要清楚地告诉学生,让学生也明白,这样才有可能随着课的推进逐渐抵达那个目标。而不应是“信马由缰”或“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知识性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和“记忆”
技能性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和“操作”
理论性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弄懂”和“开智”
(当然,这里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是就主要方面而言,并不是绝对的。)
3、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知识性课程,既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理解”和“记忆”其采用的教学方法似乎应该是“讲解”十“重复”十“练习”
技能性课程,既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掌握”和“操作”
其采用的教学方法似乎应是“讲解”十“训练”
理论性课程,既然教学目标主要是使学生“弄懂”和“开智”其采用的教学方法似乎应是“讲解”十“启发思维”
(三)上课的过程应是教师不断地进行自我“检测”和“校正”的过程
厨师在烹饪中为什么要品偿味道?司机开车时为什么要手握方向盘不断地调整车子方向?这都是为了“检测”或“校正”,上课也是如此。我认为,我们在上课中,应该用如下四个“标准”随时“检测”自己的课(心里要不断地“审问”自己),一旦发现有“偏差”,应及时进行“校正”,这样,才有可能使自己的课符合要求。这些标准是:
1、学生有无兴趣;
2、学生是否真正参与;
3、学生是否掌握;
4、教学目标是否实现。
教学案例:
案例1:“送货作业必须遵循的五个原则”
1送货作业必须遵循的五个原则(时效性、可靠性、沟通性、便利性、经济性),如果发动学生、由学生自己一个个去“凑齐”,可能更好,因为这样能达到让学生“参与”、“训练思维”之目的,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营造好的教学情景;
2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分析这5个“原则”哪些直接对物流公司有利、哪些直接对客户有利?为什么对客户有利的东西、物流公司也如此上心、以至成了“必须遵循的原则”?通过这种深入分析,启发学生思维、达到开智甚至提高他们人文素养之目的。
案例2: “探寻购买动机”
1用“老太太买李子”的故事案例导入,生动有趣,调动起学生的兴趣,为下一步让他们参与打下基础;
2发动学生自己去分析接待买李子老太太的几个摊主谁最会做生意、谁不会做生意,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3教师最后点评:顾客的“购买动机”往往处在“潜伏”状态,需要有心者去“探寻”、“发掘”或“激活”。通过点评,既得出结论又把问题引向理性思维。